深圳灣畔的綠色守護 | 阿拉善SEE環保項目探訪紀行
深圳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生態環境基礎堅實,正以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揭牌為新的起點,向世界展示其在濕地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時,深圳正全力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不僅在海洋經濟領域尋求突破,更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核心戰略,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
發源于西北地區騰格里沙漠的民間環保機構,阿拉善SEE自2004年成立以來,隨著全國企業家會員的發展以及“基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的戰略調整,2009年11月,凝聚深圳、香港及周邊地區的企業家會員,發起成立阿拉善SEE深港環保項目中心(時名“華南片區”),以此為項目據點,關注和推動深圳灣濱海濕地保護。
2024年12月19-21日,阿拉善SEE邀約媒體及平臺前往潛愛大鵬、壩光銀葉樹濕地園、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等項目地,探訪深港環保項目中心支持開展的珊瑚保育、自然教育、紅樹林濕地保護等項目案例,向公眾展示這些項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以及公眾環保意識提升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潛愛大鵬Dive4love
大鵬新區位于深圳市東南部,以其三面環海的地理優勢,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生態節點,也是深圳的生態基石。
珊瑚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海底的熱帶雨林,在流光溢彩里孕育了海底近1/4的生命。2012年落地的“潛愛大鵬”(全名: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愿聯合會,2014年正式注冊),一直在大鵬半島大澳灣海域開展珊瑚保育的行動。在這片蔚藍之下,作為中國首家珊瑚保育環保公益組織,10年來,潛愛大鵬以“種珊瑚,種人心”為使命,潛愛大鵬隊員化身“海底農民”,通過開展珊瑚及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及公眾教育等工作,守護著海底的熱帶雨林。
這個由貨柜箱改建而成集裝箱小屋,是潛愛大鵬于2015年落成的全國第一個珊瑚保育站,既環保又兼顧了防臺風設計
作為與阿拉善SEE深港環保項目中心合作的民間珊瑚保育組織,十余年來,潛愛大鵬通過無數次潛入水底的摸排、清理與種植,對珊瑚礁進行生存環境維護、斷肢救助、多樣性監測,截至目前已種植珊瑚6000株,清理海底漁網和垃圾超過5000公斤。
探訪團隊近距離了解潛愛大鵬珊瑚保育的努力付出
此外,潛愛大鵬還在漁村、社區、企業和學校,宣導珊瑚保育理念,改善公眾對待海洋的方式,為珊瑚礁恢復創造有利條件。目前已授課1023堂,100%覆蓋漁村小學,涵蓋海峽兩岸共計25所學校。此次探訪中,團隊還進行了廢棄漁網再利用的編織體驗。廢棄漁網在海中漂游,纏繞海洋生物,成為海洋生態的巨大威脅。廢棄漁網的再生利用,不僅有助于減緩海洋污染問題 ,也是資源循環利用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潛愛大鵬肖為老師的指導下,探訪團隊體驗漁網編織
壩光銀葉樹濕地園
壩光銀葉樹濕地園位于大鵬半島的北面,是全球古銀葉樹最為密集的棲息之所,成年銀葉樹的數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二,是中國唯一的古銀葉樹群落,擁有127株百年以上的古銀葉樹,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與自然的奇跡,其中1棵銀葉樹樹齡超過500年。此外,該濕地園還擁有大鵬半島上價值最高的紅樹林資源,總數超過1500株。
壩光銀葉樹濕地園以古銀葉樹群落和古村客家文化為主題,集科普展示、自然教育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濕地園區。50多種野生鳥類常年棲息于此,賦予極高的生態科學價值。其間,秋茄、桐花樹等樹種錯落交織,與周邊的海灘、濕地連成一體,構成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被列入國家珍稀植物群落重點保護對象。
志愿者黃果為探訪團隊講解
在壩光銀葉樹濕地園內,由潛愛大鵬運營的壩光自然學校,通過傳播海洋保護理念和方法,為青少年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然奧秘的大門,也增強了公眾對自然生態的認識與尊重。
置身在一片古樹中,樹木高聳入云,枝葉茂盛,冬日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靜謐又美麗
幸運的是,探訪團隊在銀葉樹濕地園內偶遇了劉毅博士,他正是以銀葉樹為題材的科普人文作品《壩光有片銀葉樹》的作者。該書新近付梓出版,通過細膩的文字與生動的插畫,指引公眾走進壩光的生態世界,感受這片獨特而珍貴的古銀葉樹群落所承載的自然魅力與人文故事。
《壩光有片銀葉樹》作者劉毅博士、歐薇老師向探訪團隊簽名、贈書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
作為探訪行程的最后一站,12月21日上午,項目探訪團隊來到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位于新洲河與深圳河交匯的入??冢嫉孛娣e約38萬平方米,內含一座1026平方米的科普展館及多種自然科普設施。公園北倚深圳福田中心城區,西鄰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面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一河之隔,是深港兩個國際重要濕地間的生態廊道和緩沖帶,也是深圳灣濕地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態公園由福田區人民政府建設、福田區水務局主管,并委托紅樹林基金會(MCF)運營管理,是全國首個由公益組織運營管理的市政公園,自2015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起,始終探索和踐行“政府+專業機構+社會公眾參與”的社會化參與的自然保護模式。2021年,經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共同評選,成為深圳市首個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2022年,在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期間入選全球首批星級濕地教育中心。
志愿者帶領探訪團隊深度觀察和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MCF項目成果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被稱為深圳灣的“小鑰匙”, 一面精心“管理著”深圳灣紅樹林濱海濕地的生物廊道,守護著其中繁衍生息的萬千自然生靈,為它們營造溫馨家園;另一面則溫情開啟市民公眾親近濕地、深度了解與學習環境保護知識的便捷之門,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心靈紐帶。在這里,MCF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紅樹林的故事走進校園、社區,激發了公眾對生態保護的熱情與行動,共同守護著這片城市的綠色呼吸。
探訪團隊在生態公園觀察到黑臉琵鷺、大白鷺、赤頸鴨等保護鳥類
紅樹林基金會(MCF)成立于2012年7月,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熱衷公益的企業家以及深圳相關部門聯合發起的環保公募基金會,是阿拉善SEE深港項目中心的落地執行機構,以“社會化參與濕地保護”為模式,通過紅樹林保護、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綠色灣區、以及濕地教育CEPA四大工作領域,積極推動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探訪團隊在科普展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