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紅色足跡 傳承紅巖精神 十里長街網帶你續寫紅色精神
如同其他江南老街一樣,十里長街是婉約且精致的,但走著走著,你會發現另一種古樸與拙美。
妙智街上兩邊鱗次櫛比的明清建筑,“古”味十足。書院、茶樓、古玩店、字畫鋪,淡青色的石板路,木格子的花窗,清雅的四合院,蓬勃生發的花草,讓人心生愉悅。
路橋老街的產生,可追溯到東漢在這里設立郵亭的時代,迄今約有2000年歷史。據宋朝的《嘉定赤城志》記載,東越錢王在這里開鑿的官河。而原本以瓷器燒造和打魚捕撈為生的人們就此抓住機遇,沿河設鋪,枕河貿易,逐漸形成了一條沿河的商街。南宋趙構因其“路即橋、橋即路”,賜名“路橋”。乾隆年間,浙東沿海著名商埠——路橋成名。
“十里長街”起源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是路橋商貿歷史發展的見證物。它北起河西街,南到石曲街,包括七個街區,總長度在3公里以上,民間稱為“十里長街”。 一直到今天,這條老街,依然完完整整地占據著這座城市的中央,由北向南縱貫整座城池。
說路橋,你可能馬上會想起“吉利汽車”,想起“小商品市場”。沒錯,汽車產業、商貿業,以及多個專業市場,是“商都”路橋,生動而有活力的注釋。這些,代表著路橋的現在。
說起路橋的過往,不得不提到十里長街。它從路橋的歷史里走來,是商都的發源地。綿延數十里的老街,坐落在城市中央,傍流經全城的南官河而建。十里長街,在地圖上的一個標識,在很多人心間,它是一種人生,是歲月銘刻在心間的記憶。
一個轉身,你就可從路橋最繁華的銀座街,轉入時光停駐的老街,有河,有橋,歷史晃動其間。
消失
漸行漸遠的老行當
50多歲的徐桂花在老街開了一家錫器店,說起生意,一聲嘆息:“要轉行了,做不下去了!”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一方面是買的人越來越少。以前路橋人結婚,錫臺、錫壺等錫器六件套是必需的,進洞房點蠟燭,喝交杯酒都要用上,但現在買的人越來越少。
另一個原因是做錫器越來越少。徐桂花介紹,老派手藝做錫器是純手工的。一件錫器一般要經過剪、焊、銼、拷,再銼、刮、擦等10道左右工序。“很費時間,比如做一把錫壺,生手一天也做不好,老手也只能做兩把?!倍话哑胀ǖ腻a壺,價格不到百元。
雖然現在有機器注模,但還有打磨拋光等不少手工程序,徐桂花說如今愿意學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四十開外的陸偉斌,在老街長大。在他的記憶里,老街最繁盛的時候,大街小巷各種商店有800多家,集市日攤位2000多個。每逢農歷三、八是路橋老街的集市日,天還沒亮,老街上的巷子里面,賣米、籮筐、蒲草、水果、海鮮、糕點的小商小販們,挑擔賣貨的,逛街購物的摩肩接踵,把窄窄的街面擠得水泄不通。
只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集市已經取消。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老行當也在消失,“那里原來有家做秤的,那里以前經常有個老頭在那打爆米花,小時候,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好玩。”只是這一些,只能在老照片上看到,只能存留在記憶里。
傳承
姜湯面里的溫暖
“路橋給我的記憶,就是繁華的批發市場。還有,就是童年小攤上幾毛錢一盅的海螺螄的鮮香。”老家在路橋的北京商人張先生說起故土,一臉深情。賣芝橋是他外公家族的發源地,他們曾經是一個殷實的商賈人家,只是家道中落之后遷徙到了山東,也把自己永遠地留在了北方。
以老街為背景拍攝的電影《南官河邊的女人》,張先生很認真地看了一遍。電影中的老街是灰色調的,很冷很清。在他的印象中,老街是帶有暖暖的紅色,“特別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天邊晚霞那一抹紅黃。”還有就是冬日寒夜里,那一碗熱氣騰騰的姜湯面,“吃得人滿頭冒汗,心中暖洋洋的。”
說起姜湯面,很多人想起椒江,其實,路橋人也特別喜歡吃姜湯面。味道最為正宗的姜湯面,多半出自老街。因此,路橋人說起姜湯面,非得說全它的名字:老街姜湯面。只要有“老街”這個金字招牌,不管店鋪擴張到哪兒,熟悉的食客就會跟隨而至。
周荷清的姜湯面館就開在老街,65歲的她,一副心寬體胖、慈眉善目的樣子。以她的店和經歷為藍本,排演的表演唱《路橋小吃姜湯面》,在全國第二屆表演大賽中獲一等獎,“我的店已經在老街開了39年,每天能賣幾百碗?!?/span>
門道就在于面里的湯,是由手工熬制的姜汁調成。老街姜湯面的姜汁,先將姜切片曬干,再將姜片放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水,先旺火后溫火,足足熬滿兩個小時,老姜那股獨特的醇味才會完全顯露出來。用周荷清的話來說:“這種味道,機器壓榨出來的姜汁跟它比,差幾條街呢?!泵骐m然是請人加工,但對工藝有特別的要求:比一般的面,要勁道得多。
早上五六點鐘,忙到晚上一兩點鐘,周荷清說自己老了,身體受不了,兒子正慢慢接手店的經營。“到城里開店,開連鎖店,都是他的事了?!?/span>
綻放
文化味讓老街重生
老街的洪福堂國醫國藥館,尚未踏進門檻,便被周邊所見的景色魅惑住了:木長廊、飛檐雕瓦、小橋流水,這一切都仿佛把人一下子拽回了明清時期。
剛進門,就聞到一股藥香撲鼻而來;循著香味抬頭望去,門口側邊便是藥品區,厚實的大木藥柜上,各類常見中草藥標識明確地分類擺放著;再細細打量店內環境,從整體裝修用料到小小的燈飾、臺布,無一不透著濃濃的古香。
“單單裝修,我們就投了2000多萬元,與其說我們開的是一家中藥店,還不如說我們正在將中醫做成一種文化?!眻绦叙^長吳兆忠介紹,像中藥古法炮制之類的傳統手法在當今社會幾近失傳,但在館里就專門設立了藥品炮制室,有的中藥就用古法炮制。
正是這種文化味,國醫國藥館不僅成了人們看病的好去處,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經常有導游帶著團隊過來,最多一天我們接待了800多名游客?!?/span>
而在不遠處的“梨園春”戲服店里,黃師傅正在定制“小青”的服飾,他是從安徽趕來的,“端午節馬上要到了,團里要演出《盜仙草》,白蛇的服飾有了,青蛇的還沒有,聽人介紹,才找到這家店的?!?/span>
老板李少春正在忙著出貨,白色繡花箭衣、弓、白色武生巾……江西徽劇團發來滿滿兩大張訂單。
這位來自紹興的年輕人,在這里開店已經快10年了,專賣戲服,越劇、京劇,各種劇種都有。來買戲服的,也全國各地都有。問及為什么選擇路橋,留在路橋,他笑了:“妻子是路橋人,我現在是路橋女婿。”老街成就了他的事業,也成就了他的愛情。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條不一樣的老街。老街磨得發亮的石板路上,人來客往。坐在橋上,初夏的陽光有點晃眼,關于過去、現在、未來,讓人心神恍惚。南官河上有船駛過,水波隨著微風蕩漾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