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大家談:探討番禺區中心醫院卒中中心建設 流程是關鍵,信息化是保障
番禺區中心醫院建于1929年,是一所現代化的大型綜合區屬公立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急救和健教于一體。該醫院于2011年通過“三級甲等醫院”評審。 2018年8月,番禺區中心醫院腦卒中中心(腦科中心二區)成立,是番禺區首家擁有獨立病區的融合型腦卒中中心。2020年,番禺區中心醫院成功創建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成為番禺區內唯一一家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腦防委認證的高級卒中中心。
在本次訪談中,我們邀請到了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腦科二區、三區主任李巧薇和卒中健康管理師何婉儀介紹卒中中心建設經驗,為提升腦卒中救治效率提供不同角度的借鑒意義。
政府主導統籌全區醫療資源
2019年,番禺區衛生健康局首次引入“急救綠道”APP支持急救綠色通道運作與質量控制體系。每季度召開區卒中質控會,并通報全區腦卒中治療數量與質量排位。
2020年12月番禺區衛生健康局在番禺區中心醫院首次發布了番禺區卒中急救地圖。番禺區內以卒中中心為核心,溶栓醫院為網點,所有醫療機構為哨點的卒中急救網絡體系初步建成,卒中患者在網絡內實施綠道救治管理,確保在區內即可獲得妥善救治。
番禺區常住人口有182萬,實際管理人口超過300萬,是廣州的人口大區之一,行政管轄范圍也較廣,以往由于患者對腦卒中醫療服務或對卒中癥狀不了解,導致浪費大量的寶貴救治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救治效果,而番禺區卒中急救地圖的發布有效改變以往的這種狀況。
最大的亮點在于提供精準導航,能夠為院前急救患者擇院提供幫助,快速找到身邊距離最近、具有腦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這些醫院會在第一時間對疑似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干預和院內精準檢查與救治,最大限度地贏得搶救時間并確保搶救質量。
流程是關鍵 信息化是保障
李巧薇主任指出,任何時間的延誤都有可能導致卒中患者的殘疾或死亡。因此,醫務人員需要以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要務,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確保綠色通道全流程運轉良好。
卒中中心建設需要打破原有分科治療的壁壘,整合多學科資源,包括神經內外科、急診科、影像科、介入科、檢驗科和康復科,以實現學科間的無縫對接,真正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此,相關科室負責人還需接受急性腦卒中院內救治流程培訓,學習綠色通道流程指南,確保相關科室嚴格按照流程開展救治工作,保障各部門各環節無卡頓,盡量縮短DNT時間,全力保障救治時間。
在卒中救治的過程中,各方人員需要團結協作,緊密配合進行“多人作戰”。院前和院內通過應用信息化工具實現患者院前預創建、發病預識別、轉運前預推送、時間點自動采集手環佩戴等前置動作。院前120及時將預檢評估和現場搶救、院前評估信息、車輛軌跡和患者病史傳遞至醫院急診分診臺和卒中救治中心。
院內急診根據急診預警可視化多媒體大屏上的距離啟動接診響應準備。開通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將卒中患者的救治工作提前。
同時,救治過程中自動采集患者關鍵時間節點、平臺自動生成救治時間軸和統一臨床路徑的結構化病歷等輔助工具,也成為了醫院腦卒中全流程“綠色通道”的亮點。
狠抓質控,逐步優化促提升
番禺區中心醫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卒中救治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不斷地完善各項質量管理制度,尋找最優解,使救治流程標準化,降低救治風險。
卒中每日晨交接班是院內質控日常工作之一,也是提高卒中救治質量的重要手段。可協調、評估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協同配合,確保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都經過充分的討論與協商,晨交接班是醫療團隊有效的溝通環節,也是卒中救治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其次,為了全面優化治療環節,卒中中心實施了院內大規模的環境改造計劃。在進行改造工作前,急診團隊會認真地進行患者模擬演練,以找到最優解,確保改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中心醫院與區內十多家醫療機構簽署了卒中協同救治協議,并不斷推廣新的卒中救治技術,增強卒中救治的有效性和效率。其中,以短時間內快速、準確地診斷和治療患者為主要目標,也苦練內功,通過不斷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從內部優化流程來提高救治質量。
持續開展卒中宣教工作
卒中防治是一個需要協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醫院、患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為加強患者、家屬及公眾認知,番禺區中心醫院注重開展卒中防治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對就診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宣傳教育,通過月度患教會、卒中120識別展架、錄制卒中宣傳視頻等方式普及卒中的危險因素、預防方法以及卒中急救技能等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到卒中防治的重要性。此外,醫院還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和義診活動,為公眾提供更多卒中防治方面的科普知識。
小結
番禺區中心醫院將進一步提升卒中中心整體診療水平,以多學科協作的“腦卒中救治團隊”,縮短腦卒中患者從入院到治療的時間,以滿足人民健康需求為落腳點,持續提供高質量、標準化的醫療服務,為拯救生命、降低病殘而爭取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