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說青皮
朱丹溪(1281~1358年, 滋陰派創始人)非常推崇青皮在治療肝郁氣滯方面的功效:
“青皮乃肝膽二經氣分藥,故人多怒有滯氣,脅下有郁積,用之以疏通二經,行其氣也?!保ǖは姆ǎ?/strong>
什么是青皮?按照若水堂(新會陳皮百年商號)的定義和標準,青皮是陳皮中很重要的一類,特指廣東新會原種(未經嫁接)陳皮柑在農歷10月采摘的青色果皮,經過十年以上自然陳化,具備疏肝利膽、養陰和血的特殊性味、功效。

青皮入方,始于大宋,歷代醫案中,青皮是“肝、膽二經”的常用之品。青皮疏肝散邪,通肝膽之氣。肝氣疏通,則“癖自不結”。
青皮與陳皮有什么不同呢?歷代名家早有闡揚:
王好古(元):
陳皮治高(上焦),青皮治低(下焦)。
李時珍(明):
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
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
一體二用,物理自然也。
若水堂認為,相比陳皮的“溫燥化痰”之性,青皮要“陰柔”許多。如果有便秘、口干、燥熱、食欲亢進、肝氣郁結、多怒等“陰虛火旺”之相,應當使用青皮,有疏散行氣、養陰和血之效。
青皮更善行氣破滯,《丹溪方》記載了朱丹溪用青皮治療“乳巖”(西醫謂乳腺癌)的一個小單方:
青皮4錢(20克,大約是完整的5片青皮),用水400毫升,小火煎至150毫升,即可服用。每日一服。

若水堂認為,傳統醫學對乳巖(乳腺癌)的辯證,常以“肝郁痰凝”、“氣血瘀滯”入手、并以“疏肝理氣”論治:
肝藏血。女子以養血為主。從月事、妊娠、生產、哺乳,莫不仰賴氣血之充盈調和。青皮“疏利肝邪”,可祛邪存正,調和營衛。
青皮入肝、膽二經,疏通肝膽之邪;入脾、肺二經,化痰理氣、破滯、破“積聚”,最難得的是行而不燥、養陰益血。
經過若水堂百年來的不斷驗證,青皮單方抗癌,是個安全簡便的小方,因為上乘道地的青皮,可說是“藥、食、茶”三位一體,不僅功效確切,也是上乘的茶飲。
青皮既這樣有用,為什么如今藥方中用的不多?只因“不易得真”。市場上魚龍混雜,道地精準、上乘的新會年份青皮稀缺而昂貴,大夫們多“不敢擅用”。

首先,青皮的采摘期需要非常精準,采摘太早,只是小青柑,油分和有效物質尚未發育好;采摘晚了,則成了二紅皮,藥性從青皮特有的“沉而降”,變成了二紅皮的“浮而升”,往上焦走了,無法“沉、降”到肝、膽二經。
一年中,真正適合采摘青皮的最佳時間只有幾天而已。

其次,青皮性寒微苦、“沉而降”,入藥或茶飲,必須陳化10年以上方能有更好功效,也讓“寒性”轉化至比較柔和;相比之下,陳皮上市之前只需陳化3-5年,所以青皮上市前的陳化成本更高。
最重要的,傳統上的青皮必須來源于新會陳皮的原始品種,可近年來,為追求產量,一般柑農大量采用“嫁接”育苗,這也導致青皮的基因發生一定改變。
若水堂幾十年來堅守母樹原種育苗,保留了新會陳皮的母本基因和養生功效;從種植、繁育、采摘、陳化等環節皆由經驗老道的藥農嚴格把控,品質受到很多藏家和杏林名家首肯。

若水堂陳皮(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40年歷史),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其道地性的“母樹原種”陳皮受到藏家認可。
(若水堂青皮亦可作為日常茶飲養生飲用,口感上乘。比如2010年梅江青皮,采摘于2010年11月初,“青氣極盛”之時,天然生曬、自然陳化至今。全無“陰寒之氣”,口感甘甜醇香,適合日常養生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