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洪海:既為醫,即為良醫
這是一組令人心驚的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心腦血管病現患人數達3.6億,每年約38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占我國每年總死亡人數的56%,幸存下來的患者75%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重殘……
龔洪海做了30多年心腦血管病臨床醫生,是明代御醫龔廷賢的傳人。他的病人中,有的人心臟裝了5個支架,有的人腦梗加心梗,有的人常年高血壓、頭疼,一動就喘得厲害。他們中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20多歲的小伙子。
“我治過許多病人,保守點說也有20萬了,但是看病的人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重,很多心腦病人多種并發癥疊加,藥也越吃越多。”龔洪海說,“這有時會令你感到沮喪。 ”
在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治療上,中醫是有優勢的,但很多人不相信中醫,每天一把一把地吃西藥,沒辦法時才想到看中醫。“石油、煤炭都是有限的資源,但老祖宗留下的中醫是用之不竭的寶貝,很多人卻把它丟了,太痛心了。” 龔洪海說,這是令他沮喪的另一個原因。
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劉家窯中醫院,見到了坐診剛結束的龔洪海。我們一起聊到了他的病人,聊到了心腦血管病發展的嚴重態勢,聊到了他雙手把脈問診的祖傳經驗,聊到了他的祖上,也聊到了中醫的難。
為何心腦病人越來越多
心腦血管病發生表面看來很短暫,其實,它需要很長時間才形成。從健康的人到無癥狀動脈硬化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從動脈硬化到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卻只需要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這短短的幾分鐘有時就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甚至一個家庭的幸福或噩夢。
我有一個病人朋友,河北廊坊人,當時30多歲,自己做企業,很拼,身體一直很健康,無其它既往病史,無心腦血管等系統疾病。發病前兩個月淋過一次雨,出現發熱、咳嗽、全身乏力等癥狀。當地醫院診斷“上呼吸道感染”,進行了抗感染治療,一周后癥狀好轉出院。但過了三四天,他開始出現間斷的心悸,偶而還眼前發黑,每次發作無明顯誘因,持續數秒鐘就自行緩解,每天發作兩三次。頭不痛、耳不鳴,也沒有胸悶氣短、惡心嘔吐等情況,他當時也沒太當回事。一個多月后,有一天他走路時突然暈厥,摔倒在地,短時間意識完全喪失,持續約半分鐘后緩解。他趕緊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淤堵,堵塞率近70%。
這就是典型的冠心病,其實它存在已經時間很長了,只是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很多人不檢查是看不出來的。他通過朋友介紹找到的我,吃了兩個療程的中藥基本沒有再發作,至今七八年了。最近一次見到他,整體狀態特別好,他說,前不久的一次檢查,冠狀動脈堵塞率降到了30%。
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醫療費用高、后遺癥多,這就是常說的心腦血管疾病“五高一多”的特點,冠心病和中風又是其中的主要殺手。
這位朋友癥狀是較輕的一種,醫治還是比較及時。很多冠心病人來不及趕到醫院就去世了,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中風,六成人會死亡或殘疾,有的人,一次腦卒中發作,就導致面部、一側上肢或下肢癱瘓,嚴重的可能猝死。
心腦血管病人越來越多,有人說這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其實,更多是與我們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有關,包括飲食、作息等。現在人們普遍精神壓力較大,應酬多,煙酒過量,加班熬夜,一些人飲食不注意,高脂、高鹽食物攝入太多,運動少,這些都是導致慢性病增多、心腦血管病增多的原因。
百病由心起,治病先治心
人一旦患上心腦血管病,生活質量會立馬下降,很多事不能做,很多東西也不能吃了,有的人就一下子陰郁起來,整天沒精打采、心事重重的。
我非常能理解他們。我有個慣例,無論什么樣的病人,多么重的病情,見面后先寬慰他們一番,有時候還要違心地做一些“保證”,跟他們說“沒事哈”、“放心吧”、“我保證把你看好了”。精神勝利法對治病很有用,病人精神振作,才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動力。
早些年,呼倫貝爾鄂溫克旗一位患者叫米基德(達斡爾族人),我印象特別深,他當時心衰、心梗、急性心絞痛,每天疼12次,在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心血管的醫院做了兩個搭橋、5個支架,基本被醫院判了死刑緩期,隨時都可能有危險。
他也是通過朋友找到的我,見面第一句就是:你就把我當一個試驗品吧,怎么治都行,這樣活著太痛苦了。
他的情況確實嚴重,我當時并沒有十分的把握,但還是很堅定地對他說:你找我就對了,我一定把你治好!不過你必須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做。他說,一定聽你的,你怎么說,我就怎么做。
他是當地郵電局的一個領導,應酬多,喝酒也兇。從那天開始,我讓他徹底戒掉了煙酒,飲食上也做了嚴格限制。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他的各項指標都在好轉,心臟問題再也沒有復發過。六七年后,他又去北京那家醫院檢查,醫生特別驚訝,對他說:你還能活著就是個奇跡。
這事情過去差不多20多年了,他現在身體依然很健康,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等癥狀都消失了。有一次回老家見到他,他說:是你救了我的命,要不是你當初那句話鼓勵我,我估計沒信心繼續活下去了。
《黃帝內經●素問》說:心者,君之主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很多病都是情緒引起的,消極的情緒又加重了病情。百病由心起,治病先治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家傳的雙手把脈
我從事中醫完全是家庭的原因。
我的祖上是明代御醫龔廷賢,祖父是呼倫貝爾當地的一名老中醫。祖父戰亂時代從江西逃到山東,后來闖關東來到了內蒙。我從小跟在祖父身邊,耳濡目染,覺得中醫很有意思,尤其是給病人把脈,覺得很神奇,也很威風。
祖父看我對中醫很有興趣,就開始手把手地教我。他一邊讓我背誦古籍、古方,《黃帝內經》、《傷寒》等都是那時候背的,一邊教我診脈,尤其是雙手診脈,這是一大特色。單手號脈只能開發一側大腦,雙手號脈開發了左右大腦,而且能及時參照,時間短,速度快,辯證準確。
那時候,正好當地醫院一個老中醫退休,缺一個人,知道我是家傳中醫,他們就讓我過去。當時也不需要執業醫師證,去了就直接到門診。我跟著師傅們沒幾天,就單獨出診了。
沒想到,找我看病的病人還挺多,從每天二十個左右病人很快漲到了每天四五十,很多慢性病患者被我治好了,包括腦溢血、腦梗以及尿毒癥患者。很快,我在當地就小有名氣了。
中醫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潛心積累。隨著不斷實踐,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有必要更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中醫。1995年,我考上了翁維良老師的研究生。那一年我已37歲。
翁老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副院長,也是技術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是心血管方面的著名專家。跟隨翁老,在遣方用藥方面開了很大眼界。他是國家名老中醫,思路很先進、很開放。結合我的家傳驗房,我提出嘗試通過益氣法治療冠心病,這得到了翁老的大力肯定和支持。經過3年的試驗,效果很不錯,于是,我把《益氣保心膠囊治療冠心病的臨床與實踐研究》作為研究生畢業的研究課題。
課題得到了專家的好評,他們認為設計合理,邏輯思維較好,具有前瞻性和開發價值。當時肖培根院士也在場,他是國家藥物研究、藥理鑒定方面的大師,他對益氣保心膠囊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既為醫,即為良醫
很多人覺得中醫療效慢,其實,這是對中醫的誤解。有的病,比如感冒,可能一兩副藥就見效了,比吃西藥還快,關鍵是要對癥。再比如高血壓和糖尿病,有的人吃了半輩子西藥,越吃病越重,但通過中醫治療,加上生活方式的積極改變,有的人幾個月或半年,各項指標就迅速好轉了,這到底是快還是慢呢?
中醫博大精深,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在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治療上,中醫是有優勢的,這一點我做了30多年臨床,我非常自信。我也贊成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但是中西醫從理論上講是兩種科學,往往結而不合,合而有膜。要想真正結合,就要具有包容的思維,摒棄偏見。
前些年,中醫很難。學中醫的人少,學完了真正干中醫的人更少。大部分人半路出家,缺乏童子功,學醫只是為了找份工作,不少祖傳的中醫驗方都面臨斷代、失傳。不去專心學習、潛心研究,成不了一個大醫生。最近幾年,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國家大力推動中醫藥創新傳承。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中醫納入全球有影響力的醫學綱要,中醫發展逐漸回到了正軌。
世界都承認中醫,我們為何要丟掉?這個道理怎么也說不通。
有人說學中醫太難。這是事實,中醫僅古籍就有4萬多本,要成為大醫生,首先要研究古籍、古方,其次要多臨床,朝著專病專方專藥去突破,這應該是中醫藥的方向。
這些年,我們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探索。參芪怡心顆粒就是我們總結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研制而成的純中藥制劑,它即可益氣溫陽,也可化瘀止痛,對于治療冠心病、斑塊、動脈硬化,胸痹心陽不足,氣虛血瘀證等效果很不錯。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學醫的人要有懸壺濟世的胸懷,學中醫更要理論和思想一致。既為醫,即為良醫!
鏈接:
龔洪海——明代御醫龔廷賢龔氏傳人
中國中醫研究院博士,從事中醫臨床醫學科研工作30余年,曾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心血管病治療學術研討會,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翁維良。
北京BTV《生活面對面》、《健康生活》,北京《健康向上》等養生欄目長期訪談嘉賓,中國醫師協會和中國網絡電視臺(央視網)共同主辦大型公益片《走進醫師》長期訪談嘉賓。
出生中醫世家,明代御醫龔廷賢龔氏傳人,龔廷賢(1522-1619年)曾任明太醫院醫官一職,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懸壺濟世60余載,以擅長兒科、婦科、心血管科等病癥而著稱于世,曾獲由明皇朱翊鈞御賜“醫林狀元”之稱號及“儒醫”匾額。
除秉承家學外,龔洪海以《素問》、《難經》為本,深入研究龔廷賢傳承藥方古方,總結創新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龔氏保心護心體系”。龔洪海擅長“雙手切脈”,他以傳統龔氏名方為基礎成功創立的方劑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血管硬化、動脈斑塊、房顫、早搏、高血壓等疾病的防治領域均取得了可喜成果,屢獲嘉獎。
1995年9月-1998年7月,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翁維良進修中西醫結合臨床博士學位。
2011年結合龔氏中醫理念創立心腦血管病“龔氏護心操”。
2012年9月參加衛生部召開的備受醫療界矚目的“中醫疑難病學術報告會”。龔洪海精通臨證精典,用藥方略,融會貫通中學,具有遵古但不泥古的獨特創新理念。
2013年,龔洪海博士參加北京BTV《生活2014》,現場解答心血管防治。
2016年參加公益活動——中醫藥雙語健康大講堂。
2018年受邀參加“第四屆全國疑難病學術報告會”。
2018年6月出席“第十屆中醫藥健康文化節”。
2019年7月當選為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