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李換萍——作品欣賞
科班出身的李換萍,歷經多年的藝術實踐,在繼承傳統藝術精華的同時,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其作品不僅體現了扎實的功底,還展現出持之以恒的藝術探索精神。
我們建立藝術家收藏社群并開啟《星河燦爛 藝道日新》美學公開課,是為了助力中國廣大美術家群體創新發展,增強其傳播力與影響力。同時,讓擁有實力的藝術藏家們匯聚一堂,促進藝術贊助方面與文化慈善事業的深入對話!
為收藏家提供獨特的平臺,使他們可以線上互動、或在全球領域的藝術活動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該倡議也反映了我們雄心壯志,我們想要促進藝術和收藏的全球對話,想要為全球最有經驗的收藏家們建立一個私人討論區,一起共享知識和最佳實踐,比如建立和管理收藏品、傳承計劃,以及應對信托和建立博物館方面的信息!
我們堅信,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
李換萍,畔江樓主人,廣西桂林人。師從著名畫家張林榮先生,傳承于李可染先生中國紅山水流派。歷年來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多次獲獎、入選,多幅作品并被永久收藏。現為國家民族畫院特聘畫家(研究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美術家協會會員,桂林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2020年作品《大豐收》入選“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中美協主辦。
2020年作品《福至家山》入選“第十一屆全國工筆畫作品展”最高獎(入會資格)并被組委會收藏。由中美協、中國美術館、中國工筆畫學會共同主辦。
2021年作品《一天之計在于晨》入選“幸福小康美好生活”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中美協主辦。2021年作品《橫跨黃河架通途》入展“吉祥五臺山——第二屆中國畫藝術展暨黃河.長城.太行主題作品展”。
2022年作品《瑤鄉早市忙》入選“2022年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最高獎(入會資格)并被民族文化宮永久收藏。中美協主辦。
2020年作品《大豐收》入選“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中美協主辦。
2020年作品《福至家山》入選“第十一屆全國工筆畫作品展”最高獎(入會資格)并被組委會收藏。由中美協、中國美術館、中國工筆畫學會共同主辦。
2021年作品《一天之計在于晨》入選“幸福小康美好生活”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中美協主辦。
2021年作品《橫跨黃河架通途》入展“吉祥五臺山——第二屆中國畫藝術展暨黃河.長城.太行主題作品展”。
2022年作品《瑤鄉早市忙》入選“2022年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最高獎(入會資格)并被民族文化宮永久收藏。中美協主辦。
寶地福居圖 140x70cm
180x70cm
華山雄風 140x70cm
秋清泉氣香 140x70cm
秋韻圖 140x70cm
松風圖 140x70cm
太行山居圖 140x70cm
太行幽居圖 140x70cm
仙居圖 140x70cm
云水禪心 140x70cm
發抒胸中逸氣,潑寫紅色太行
------淺談李換萍山水畫創作心源
《畫筌》云:“繪事之傳尚矣,代有名家,恪因品殊。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為畫訣,散在藝林。‘六法’、‘六長’、頗問要略。然人非其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繪事一道,自唐宋以來名家輩出。時至現今,更是鼎盛。在諸多的畫家及優秀作品中,品讀李換萍的山水畫作,則感覺是獨守著一份寧靜,一份祥和,一種雄渾中不失細膩的氣韻。品其竹林、人物作品,可以說李換萍把線提純到一個很高的“語境”之中,既有筆力、筆性、筆情、筆意的獨立審美價值,也有線的疏密、粗細、穿插、長短、縱橫、虛實、開合多重美學旨趣,充分顯示了線的魅力。其筆下的人物活潑、生動、栩栩如生,這與她長期深入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寫生中積累大量的創作素材,年復一年的人生體驗,日復一日的技法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她大膽用色創新,別具一格。以真誠的心畫真誠的畫,其畫不可能不感人。
李換萍溫柔賢淑,禮謙好學,且樂于助人。面對大自然的萬千妙象,其對景創作雖習之日淺,筆墨表現及經營取舍都有著諸多擾困,然她借此難得的寫生機會,悉心摹揣,為一石之惑而多方教請,因數株之法而踵習夜徹。深得同道鼓勵,師長稱贊,是故獲益頗豐。及后,常隨師友上老寨、下融水、北上太行,搜群峰、納廣川,登高臨澗。足跡踏遍桂北山區,為日后之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的努力及長期的刻苦訓練,使其在年輕一代畫家中如新紅泛起,脫穎而出。她涉獵國展,數度獲獎、入選。其作品筆墨嚴謹,圖式新奇,構成大膽。巨制震撼,尺幀韻禪。圖中溪橋春水、巖岫曉云,太行秋高、閑松幽亭,詩情畫意無不引人入勝。做為同道的我,也時常引起一種共鳴。可謂溢才情于素箋,嶄頭角于畫壇。
作為一個中國畫畫家如果僅僅是在繪畫技法上有所持,那么也決不會是最優秀的。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之是一顆樹,那么中國畫也僅是樹上所開的一朵花。因為中國畫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思想體現,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具有特殊審美觀念的藝術表現方式,它強調的不光是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是著重于文化的內涵,是借景抒情地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就一定離不開詩詞文學及其他姊妹藝術的營養補充。李換萍她非常明白這些,他除了在學養上提高自身,也很強調師外造化。堅持讀書習字,經常外出寫生,在太行山一住便是月余,除創作大量的作品,更結識了很多的師友,使其在中國畫創作中獲得了很多的養分。她尊重傳統而并非食古不化,對現代的氣息及求新存異的審美意識也樂于接受和探索,她贊成筆墨當隨時代而審美也應隨時代,這些在她的畫作中都不難看出。
《釋名》云:“畫,掛也,以色彩掛物象也。”大凡畫家心中的物象,都不只是對具體對象的直接描繪,而更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發展演變來描寫出一種升華的意境。這種意境,也就代表了畫家的情感及畫家的修養,畫家寫出這種意境是為了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向往。正如張彥遠所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由述作。”
近年來,已得小成的她,并不自滿生驕。她倚八桂而瞻岳岱,繪嶺南而寫太行。恪六法以守,變妙理以通。拓思路、展襟懷,盡情描繪胸中丘壑;去陳跡、寫新編,焚稿逾百是換容顏。
壬寅年十一月寫于不煩齋
——張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