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景攜智慧中醫創新案例“黃煌經方AI專家系統”亮相2024國際經方大會
在醫學的浩瀚星空中,中醫歷經數千年的驗證,穿越時空的長廊,持續閃耀著其獨特而深邃的光芒。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中醫并未被時代所遺忘,反而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4年9月20日~22日,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經方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會上,由中醫人工智能領軍企業脈景公司與全國名中醫黃煌教授獨家合作研發的“黃煌經方AI專家系統”首次亮相!現場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不同國家的知名專家學者、中醫師以及中醫愛好者共同見證了這一重大時刻。
黃煌教授表示,經方是我們中醫能夠走向國際的一個重要載體,希望經方專家系統不斷茁壯成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最終實現經方惠民。AI技術的應用,不僅為初學者提供了便捷的學習途徑,更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快速培養基層中醫醫生,提升診療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黃煌經方AI專家系統在深圳平樂中醫健康集團(深圳市骨傷科醫院、坪山區中醫院)率先落地,這是全國首家使用黃煌經方AI專家系統的三甲醫院。
會上,脈景副總裁對該項成果也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充分證明了脈景獨家AI傳承技術在中醫臨床診療、名老中醫傳承以及科研工作中的應用優勢。
為什么要做中醫AI專家系統?
名老中醫的經驗智慧不僅是他們一生的積累總結,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而他們中很多人已進入花甲甚至耄耋之年,這些國寶級中醫人才的臨床經驗亟需繼承和發揚。
當前,國家政策都在全力推進“數智中醫藥”建設,前段時間發布的《關于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推動名老中醫診療數據開放共享。鼓勵中醫醫療機構應用數字技術建設“數字化傳承工作室”“數字診室”等,利用數字技術復現名老中醫診療過程和診療思路,數字化記錄教學行為,總結跟師學習、臨床實踐和療效跟蹤等經驗,推動名老中醫學術傳承創新發展。
對于醫共體,AI專家系統可以覆蓋“縣-鎮-村”各級醫療機構,促進名老中醫診療能力的下沉和共享,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水平;對于等級醫院,引入名醫資源,與院內HIS系統完美融合,自動形成結構化的數據,對科學教研、人才培養、科室建設等都有幫助;對廣大中醫師、西轉中醫師,可以直接模仿名醫開處方,快速提升個人診療能力,加快年輕醫生成才速度。最終讓老百姓獲益,輕松實現“在家門口看名老中醫”,在基層看好病,不需要爭奪大醫院的醫療資源。
為什么脈景能把專家系統做到極致?
每個名老中醫都擁有獨特的診療思維。在開發AI專家系統時,不能簡單地將這些思維混合使用,否則會導致同一份病歷匹配出多位名醫的不同處方。在實際臨床中,患者的病情和癥狀復雜多變,這種數據匹配檢索方法無法精確地應用某一位名老中醫的診療思維來開具處方,也無法確保個性化治療的真實性和療效。
脈景的技術方案則完全不同,它專門針對某一位名醫的思維來研發相應的輔助開方系統。從病歷結構、問診單到背后的推方邏輯,每一個環節嚴格按照這位專家的診療思維特點進行定制,確保不會與其他名醫的思維混淆。這種定制化的方法是脈景的特色,也是傳承項目的核心精華,更是脈景的獨特的技術優勢。
作為中醫人工智能行業領軍者,脈景早在2016年便開始探索中醫AI之路,經過8年的精心打磨,脈景不斷精細化和標準化開發流程,使得研發一套名老中醫AI專家系統的時間縮短至近3個月。
打好地基——結構化、標準化的中醫藥大數據庫
對于AI來說,數據需要滿足“好、多、全”的要求,這意味著數據需要是準確、可靠且經過清洗的。如果只是單純的將中醫文字內容電子化,以此形成的知識圖譜毫無規范性,即使數據再龐大也無法對AI的訓練起到作用。
脈景創新性地從中醫底層數據標準化和結構化做起,基于對中醫經方的深刻理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癥狀、疾病、方劑、藥物等多維度臨床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形成統一、規范的模型。由中醫專家層層把關,最大限度地保留和還原真實病案信息,將中醫臨床的抓癥思路、辨證思維、用藥規律等抽象信息,轉化為標準化、結構化的數據。目前已構建全國最大的結構化中醫藥大數據庫。
有了這個“基礎設施”后,脈景再以此為模版,將名老中醫真實的臨床醫案進行智能轉化,形成專門的語料庫,用于AI專家系統的訓練,為高度還原名醫思想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持續進化——能自我學習的雙引擎系統
在可靠數據的基礎上,AI的算法、算力也非常重要。脈景系統有個“秘密武器”,就是其自主研發的、業內唯一的雙引擎架構,既能依托深度學習模型、名老中醫臨床真實醫案、權威知識庫的信息,逼真模擬專家的臨床思維;還能根據醫療大數據體量的變化進行及時迭代更新,從根本上保障了系統決策力的持續進化。
因此,通過雙引擎系統打造出的AI專家系統在吸收更多臨床數據后,還能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系統的診斷開方能力還會更上一層樓。
未來,脈景將繼續秉持“匠人之心”,精耕細作,開展更多創新技術研發,應用于更多場景,為中醫惠民、走向全球助一臂之力。